禾樓舞古稱“跳禾樓”。關于禾樓舞的起源,當?shù)孛耖g傳說,是來自中原的神農氏神話。傳說從某一年起,南江地區(qū)連年旱災,人們叫苦連天。此事被神農氏知道了,便叫他的曾孫女——禾花仙女趕到南江流域查看災情。禾花仙女看到連片干涸的土地,一望無際枯萎的禾苗,十分心痛。于是每到夜深人靜,禾花仙女就把自己的乳汁擠出來飄散到旱裂的稻田里。說來奇怪,干枯的水稻吸收了乳汁后立即復蘇了,干癟的稻谷立即飽滿了,獲得豐收。人們在歡慶豐收之余,為紀念禾花仙女的恩德,便于每年豐收之夜跳起了“禾樓舞”,并在連灘五顯廟立禾花仙女的神像祭祀。有證可考的自清道光年間(約 1824 年)至民國二十三年(1934 年)的一百多年間,在連灘鎮(zhèn)一帶已存在和盛行。
禾樓舞表演人數(shù)可多可少,領舞者(巫師 1 人)頭戴道冠(插羽毛裝飾),臉戴面具(威嚴、老成、額上面“火”圖形),身穿黑衣服,腳穿麻 鞋,身披紅黃相間披肩,左手執(zhí)牛頭圖騰(動物崇拜物),右手搖著一個系有彩帶的銅鈴(法器,系身份象征,具凝聚力和號召力)。男舞頭戴斗笠, 臉戴男面具,身穿黑衣褲,腳穿麻鞋,腰束圍巾,掛牛角號,手持火把。女舞者則頭戴斗笠,臉戴女面具,耳戴藤環(huán),身穿黑衣褲,腳穿麻鞋,肩掛飾物,雙手捧禾稻(豐收象征,植物崇拜物)。
在鑼鼓聲中,巫師首先登場,隨后男女舞者奔向禾樓下,分兩隊面對巫師。巫師左手捧盛圣水的陶碗,右手拿一支蒲柳,一邊唱禾樓調,一邊把圣水灑向東南西北四方拜祭天地,最后,把圣水灑向人群,為人們祈福。然后高舉牛頭圖騰,搖響銅鈴。男舞者斜舉火把,分架起“火門”。女舞者手持禾穗,分兩排從“火門”下穿出,寓意驅逐邪魔。舞者圍成圓圈。領舞者左 手高舉牛頭圖騰,右手搖響銅鈴,示意為人們祈福。男舞者舉著火把,集結一處。女舞者舞動禾穗,表示豐收的喜悅。
2008年6月7日,廣東省郁南縣申報的禾樓舞經(jīng)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(chǎn)名錄。
您訪問的鏈接即將離開"云浮市人民政府"門戶網(wǎng)站 是否繼續(xù)?